滁州市政府 南谯区政府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调研视察 / 调研视察活动
强力推进招商立区和东向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强力推进招商立区和东向发展战略 加快实现跨越式发展
浏览次数:1437  作者: 区政协经济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0-03-30
  

区政协资政动员会后,区政协经济委员会深入我区工业园区和招商引资企业进行调研。我们认为,近年来,区委提出“工业强区、招商立区、科教兴区、农业稳区和东向发展”五大战略,是符合时代要求和全区人民愿望的。而招商立区和东向发展是实现工业强区目标的重要举措。现将我们的专题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招商引资和东向发展成效明显
  1、全区经济快速发展。一个农业区向工业强区的发展,有一个漫长的爬坡过程,近几年来,区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工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振兴区域经济、实现南谯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快实施东向发展战略,招商立区和东向发展已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1999-2008年,全区累计引进各类项目504家,实际到位资金达88.5亿元,“十五”期间全区共累计引资15.5亿元,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区招商引资规模迅速扩张,增长速度逐年加快,2006至2008年三年实际到位资金分别为11.9亿元、24.8亿元和33.2亿元,招商引资数量成倍增长,增加了全区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收入。2008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达到29.3亿元和2.8亿元,分别是1999年10.36亿元、4977万元的2.67倍和5.6倍,招商引资为我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后劲。
  2、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我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恒昌机械、凤凰实业、博康模具、珍珠水泥、江淮扬天、大益船舶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了全区的工业化进程,全区工业企业从建区时只有几家乡镇企业发展到420家,规模企业从无到有,现已发展到82家,形成家电配套、机械制造、轻纺服装、新型建材、农副产品深加工及非金属矿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显著增强;引进了春洲木业、志成牧业、雨润集团、图业生态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九天峰度假村、红花湖等旅游资源开发,引进了舜耕农业园等旅游项目,带动了全区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通过招商引资,进行BT谈判,加快新区路网、集镇自来水工程、理想创业园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乌衣新区、工业园区和城镇化建设。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三次产业结构比从1999年53.8:28.6:17.6调整到34.5:42.9:23.6,二产比重明显上升。
  3、招商平台不断改善。从1998年我区规划建设腰铺民营经济园开始,到2001年规划建设城南科技园,到2006年南谯工业开发区正式升格为省级工业开发区,辖腰铺园、城南科技园和乌衣工业园,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批准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举全区之力,累计投入2.85亿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建成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并实现水、电、路、下水道、路灯、通讯及土地“六通一平”和“净化、美化、亮化”目标,入园企业达123家,年产值规模达15亿元,税收收入0.5亿元。同时,认真做好沙河、大王、黄泥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已成为全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和企业发展的理想平台,成为争先对接长三角、融入南京都市圈和东向发展的桥头堡。
  4、招商环境不断提升。近年来,通过多次组织考察区内、区外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行招商引资“一岗双责”,将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镇办、区直各单位的目标考核范围,全区上下进一步强化了招商引资第一要务的意识,形成了“招商引资、为此唯大”的共识。同时,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会展招商,成立驻外招商分局和产业招商办公室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有效调动了全区上下的招商热情,在全区形成了浓厚的大招商、招大商的良好社会氛围。此外,不断完善全区的招商引资政策,区委、区政府先后出台了《南谯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南谯区工业开发区投资优惠政策》、《南谯区招商引资考核奖励办法》、《南谯区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办法》等政策文件,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健全。对招商引资的程序和服务机制进一步规范化,积极为新建企业项目论证、规划审批、证照办理提供便捷服务,建立区领导联系帮扶企业制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具体问题,营造了良好的亲商、安商的服务环境。
  5、东向发展不断加深。近年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特别是2005年区委、区政府提出东向发展战略以来,我区加快实施步伐,全面对接长三角、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分别组织区几个班子领导、区直部门及镇办主要负责人赴江苏盱眙、溧阳、句容、维扬等地考察,学习外地招商引资和城市建设经验。分别在南京、上海、宁波、昆山等地设立招商分局和召开项目推介会,加强对外宣传,收集信息,拓展人脉。加强人员交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南京白下区、上海川沙功能区等地挂职锻炼。积极开展产业对接,与上海川沙功能区建立友好协作关系,签订了产业对接框架协议,在乌衣工业园划出500亩土地作为南谯川沙工业园。目前来自南京的大益船舶、明锋复合材料、上海的普利特托盘以及大雄农贸食品城、舜耕农业园、图业生态观光园等项目在我区发展势头良好。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区招商引资工作进展良好,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招商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全区大多数部门和镇办都能坚持招商引资、东向发展不动摇,但是少数单位和部门仍有坐等观望的思想。特别是去年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少数部门工作欠主动,招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少数部门虚报数字,忙着搞协调,全区上下普遍关心招商、参与招商、服务招商的“全民招商”氛围不浓,有的对招商政策、办事程序不熟悉、不了解,主动服务不够,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的现象,引进之后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不去主动想办法帮助解决,而是任其自然。
  2、招商项目落地比较难。规划审批和土地问题是制约我区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履约的瓶颈问题。基本农田等待调整,土地出让价格比周边县市高。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虽较为完备,但未能充分调动招商主体的积极性,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受市控规限制,有时1个项目要多次上市规委会才能通过,从立项到开工建设长达半年时间,项目落地难成为招商引资单位和企业反映较多的一个问题,影响我区招商引资的进度。
  3、招商平台需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区三个工业园分散不成规模,尚未形成集聚效应。腰铺园和城南科技园受城市南移发展和“退二进三”政策影响,已难以入驻新的招商引资项目。同时受财力和融资能力影响,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六通一平”尚存难度,水电气等配套设施建设费用较高。
  4、东向发展的举措需进一步落实。我区虽紧邻苏浙沪地区,位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与南京浦口区无缝对接,地缘相接,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但经济还没有做到真正相融。缺少与南京等周边地区的深层次友好合作,对南京市的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方向缺乏深层次的研究,两地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
  三、对策和建议
  (一)采取十项有效措施,快速聚集乌衣人气
  当前,我区要牢牢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城市功能调整以及企业和资本向中部地区转移的机遇,抓住大滁城建设和大交通建设的机遇,加速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长三角,全力推进南谯新区、乌衣园区和乌衣集镇区“三区”建设,采取十项有效措施,快速聚集乌衣人气,承接产业转移。
  1、加快区政务中心办公楼和部门办公楼建设。
  2、加快乌衣房地产开发,以优惠的价格鼓励团购。
  3、用市场机制对乌衣老街进行重建,把乌衣老街改造成餐饮、娱乐一条街。在做好防洪的前提下,对乌衣老街周围400-500亩土地进行整体开发利用,建设高档住宅小区。
  4、在新的医院未建设前,对乌衣卫生院的硬件设施进行改造,从全区调配优秀医护人员充实力量,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对乌衣中小学和幼儿园加大投入,配齐配强师资力量。
  5、成立机构,配齐人员,按照“三区”统管原则,对道路保洁、绿化、路灯、供排水等市政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维护。
  6、按照五城联创的要求,对乌衣镇集镇进行整治和改造,沿街破旧平房用市场运作方式进行开发,对集镇主干道及人行道进行整治和绿化,车辆不准乱停乱放,清理小广告,治理乱摆摊点,做到坐商进店、行商进市。
  7、争取开通滁城至乌衣的公交车。
  8、用市场运作的方式建设1-2家星级宾馆。
  9、鼓励中国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到乌衣开设分支机构,为当地企业和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
  10、将新扩建的自来水管道沿滁宁快速通道铺设至乌衣园区,与现有管网对接,形成环状供水,提高对乌衣镇的供水能力。争取早日开通天然气。
  (二)加快东向发展,把南京作为我区招商引资的重点
  大城市地价昂贵,寸土寸金,南京主城区将建设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以发展金融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一般制造业和加工业将全部外迁。我区与南京无缝对接,地价便宜,劳动力充裕,交通便捷。建议把南京作为我区招商引资和东向发展的重点。对全区派往各地的招商小分队和驻外招商分局的招商成果进行一次评估,对没有成效的撤回,加强对南京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增加驻南京招商分局人员和力量,成立同乡会和异地商会。聘请南京城区各区商会会长为我区招商引资顾问。深入到南京各个区摸清需要外迁企业的名单,派招商人员一对一地做工作,对有意迁往我区的企业搞好服务,在建设、规划、土地办证及工商、税务登记方面提供一条龙服务。加强对南京市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等有关政策的研究,制定我区对接方案。
  (三)夯实招商基础,不断优化产业转移的环境
  继续加大园区建设规模,顺应腰铺工业园和城南科技园实施“退二进三”发展政策,重点抓好乌衣工业园规模扩张,及时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在乌衣工业园设立中小企业创业园,加大沙河、大王、黄泥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加大土地置换工作力度,盘活存量土地,解决土地瓶颈问题。同时,及时完善全区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根据旅游、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和农业招商的实际情况,尽快制定单独的招商优惠政策。对已制定的优惠政策安排专人跟踪落实,确保兑现到位。
  建议争取将乌衣规划审批权下放到我区。乌衣是大滁城建设的三个副中心之一,但不是95平方公里内的中心城区,把乌衣审批权下放到我区,是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权强镇政策和市委《关于推进南谯新区、琅琊工业集中区建设协调会议纪要》精神的需要,能够减少管理层级,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投资环境。探索和创新工业园与所在镇的管理体制,整合人力资源。倾听他们的合理诉求,调动和激发双方的积极性。对事权明确责任主体,对利益确定大体合理的分享模式。
  

--政协链接--
--滁州市南谯区党政部门--
--综合门户网站链接--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

皖公网安备 341103020000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