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626 作者: 南谯区政协办 信息来源: 南谯政协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3-04-10 |
社情民意
第2期
(总第26期)
南谯区政协办公室 2013年 2月6日
委员反映:依托发展优质教育,积聚南谯新城人气。随着南谯政务新区的正式投入使用,南谯新城已经成为南谯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然而,新城的所在地乌衣此前只是乡镇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不到2万人,这一人口数量严重不符合新城发展的需要,新城亟需快速积聚人气。综观各地发展,教育是快速积聚人气的有效手段。建议:通过发展优质教育,快速积聚新城人气。1、区政府要把发展新城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新城的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人员师资配置等工作;2、打造省级示范学校——南谯中学。第一步,利用新城二职高,迅速兴办南谯中学初中部,可抽调全区初中语、数、外等各科优秀教师到新城初中部任教,有了好教师自然能教好学生;第二步,筹建南谯中学高中部。学习六安市毛毯中学做法,先试办高中补习班,高薪聘请滁州中学、滁州二中、实验中学及外地学校退休时间不长的教师来授课,并选调本区高中部优秀教师授课。3、打造南谯教育城。实行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投资建设南谯教育城,包括教学楼、宿舍等设施,以最大的优惠政策移交给相关院校使用,尤其是可吸引南京、上海等高校建立分校,以此迅速带动南谯新城人气集聚和发展。4、出台优惠政策。从工资待遇、职称评定、购房优惠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区外的优秀教师到新城任教安家。
委员反映:龙蟠小学校门口亟待安装交通标识。滁州市龙蟠小学2012年9月正式招生办学。目前,在校生近400人,校园内有南谯区教育(体育)局和滁州市教师进修学校办公人员100多人。三个单位公私小车有20多辆,非机动车50多辆,平时还有学校办事车辆,经常是车水马龙。同时,由于学校大门口紧挨着东坡西路,且路面狭窄,每当上学、放学时,学校大门口至马路路面站满了等候学生的家长,车辆无序停放,经常拥堵,存在较大交通隐患。虽然学校采取领导、教师(文明交通志愿者)学生和保安四位一体值班,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教育局也多次将情况向有关交通部门反映,但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建议:区政府协调或督促有关部门尽快在校门口两侧设立交通标示牌、斑马线及限时限速标志等,从根本上解决龙蟠小学校门口的交通安全隐患。
委员反映:建议开通公交线路,促进琅琊山南麓城郊发展。近年,南谯区城南片区发展迅速,尤其是滁州市政府南迁后,周边的各类项目遍地开发,涉及商业、房产、旅游等各个领域。未来,城南新区将成为滁州市发展的新核心,我们应该趁此机遇,把握当前,将附近城郊的发展与城南的开发融为一体。尤其是琅琊山南麓一带,隶属于南谯区施集镇(原花山乡),有多个行政村落,该区域旅游资源丰富,依山傍湖,林壑优美,已有多个旅游类的项目落户于此,如九天峰度假村、琅琊山冠景国际旅游度假中心、规划中的东方醉城项目等等,开发潜力巨大。今后,该区域有望打造为皖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后花园。建议:在市区往花山方向开通一条旅游交通专线,形成城乡班车、公交专车、的士、私家车多元化交通网络。这样既可以解决来访游客的交通问题,有效促进郊区发展;也能大大方便当地群众进出市区,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交通多元化发展,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提升琅琊山南麓旅游资源的发展潜力。
委员反映:应规范城乡低保档案管理。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城乡低保实行“应保尽保、应调尽调、应退尽退”,扩大了救助面、提高了救助水平,更好地维护和保障了城乡困难居民合法权益和基本生活。为加强和规范农村低保档案管理,有效发挥低保档案功能,推进城乡低保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建议:一是在细微处下功夫,真抓实干。在低保档案管理上做到“一实、二细、三规范”:“一实”是将低保人员名单、入户调查表、低保申请审批表和低保金发放花名册详细对照归类,做到资料详实、准确;“二细”是指立卷归档要细致,档案管理要细心。设定专门的存放地点,分别装入档案盒,贴以标签,并严格做好防火、防盗、防潮、防虫等工作,确保查找方便和存放安全;“三规范”是制定档案整理归档操作流程,建立低保档案录入、查阅、变更等管理措施,健全档案目标考核、评审、长效管理等制度,形成规范完整的操作管理体系。 二是在管理上做文章,总结经验。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领导,真正做到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加强制度建设,明确档案工作职责、归档范围及整理要求,使低保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收集、整理有据可依。加强立卷归档,实行一户一档,分类管理,分期装订成册,力争做到档案资料齐全、情况明确、排列有序。三是在基础上求突破,探索路子。切实转变观念,建立健全依法监管档案的长效机制,确保档案事业健康发展。查缺补漏,精益求精,对到期的文件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整理、查对、归档;对到期应移交的档案,组织专人进行清理,做到保质、保量、按时移交。
委员反映:应重视农机的停放与保管。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激励下,农民购置农机的积极性高涨。但他们普遍重使用、轻保养,在农忙季节使用农机后随便停放,容易造成油漆脱落,机件冻裂、老化、脆化,机械状况变差,故障频发,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据了解,保管较好的拖拉机使用年限在7-10年,而露天停放的只可用4-6年。建议:1、农机手加强对农机的维护保养,给农机做个“窝”、安个“家”,在停放保管前进行细致的维护保养。2、农机部门应该派出技术人员下乡进村入户,举办农机保管技术培训班,向农机手宣传农机停放保管基本知识,指导农机手做好农机维护保养、停发和保管工作。
委员反映:关于解决乡村医生待遇的建议。根据基层医改政策,村卫生室药品必须实行零差率销售。我区自2010年9月1日实施零差率销售后,村医收入明显下降,甚至个别村室连维持正常的家庭生活都难以维持。乌衣镇共有行政村12个,村卫生室12所,共有村医64名,农村医疗服务人口37458人,按照2012年村医收入来看(医疗收入+财政补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每人每月收入合计不足1000元。乌衣镇袁庄村村医每人每月各项费用合计不足500元 。
建议:根据《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参照先进的省、市、区的做法,区别乡村医生的不同情况,实行分类施保,切实解决好乡村医生的工资、养老等基本社会保障,以稳定农村基层卫生队伍。一是对在岗执业的乡村医生按照当年“民办教师”转正的工资标准,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由政府财政按月发放(这在广东省已经实施)。二是对到龄离岗的乡村医生男超过60岁,女超过55岁,按从业管理条例规定已不能执业,可制定政策对从医十年以上的,在缴纳基本社会保险费后,可按月领取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的养老金。三是把村卫生室纳入当地乡镇卫生院、编制统一管理。已经转正的乡村医生,根据工龄、职称核定工资标准,以所在镇、街道为单位,政府财政补足发放。四是把解决乡村医生转职、生活待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摆上议事日程,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编织,吸引和鼓励年轻乡医扎根基层为人民群众服务,避免出现由于收入低弃医改行,部分村级卫生室关门停办的局面。五是要把村级卫生室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布局,逐年加大投入,更好的满足群众就医需求。
委员反映:加大章广镇卫生院建设,提高级别和档次,切实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章广镇位于全椒、定远、肥东、南谯四县交界,离县城五六十公里。章广卫生院服务人口近6万人,服务半径20多公里。20世纪中后期,该院号称滁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但是,目前该医院基础设备差,医疗用房仅有736m²;X光机已用多年,摄片不清晰; B超是汕头B超机,图像也不十分清楚,检验科半自动生化仪已用十多年,检查结果时有误差,有时还不能及时出结果,很容易导致误诊和医疗纠纷。老百姓看病不得不跑到远离五六十公里的城市去,增加了看病成本和急病救治风险,这是偏远山区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最根本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解决。建议:加大章光卫生院投入,提升级别和档次。1、改扩建章广卫生院,标准至少要达到国家级中心卫生院标准;2、在卫生院内建一座1300 m²以上的医疗、医技综合楼;3、购置一台CR机;4、购置全自动生化仪一台;5、B超室购置进口彩超一台;5、多分配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到该院工作。
乌衣镇政协联络组反映:切实加强村、组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开展此项工作,对于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保证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对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的财务检查和专项审计的情况来看,违反财经纪律、截留挪用专项资金、侵占集体资产和资金、私设小金库、铺张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群众意见较大,影响了干群关系和农村的社会稳定,影响了党在农村政策的贯彻执行,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建议:1、严格执行有关财务管理制度。“三项资金”只能用于村(组)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和村办公经费。“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必须专项用于村内兴办集体生产和公益事业。2、坚持事前集体决策、事后审计监督和事中村、乡两级审核制度。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及其有关帐目应定期如实地向全体村民公布,接受村民监督。对村民关心的热点问题,要专项公开,重点解释。对村民提出的疑问,要及时作出解释;对村民提出的要求,要及时给予答复;对村民提出的合理建议,要及时予以采纳。对大多数村民不赞成的事项,应当坚决予以纠正。镇、办农经管理机构要有固定的审计人员,依法开展村级财务审计和村干部离任审计,对发包及上交款、土地补偿费以及一事一议筹集资金等,应当定期进行专项审计,重点审计其筹资和支出的合法性,杜绝非法立项、层层加码、隐瞒截留、挤占平调、侵占挪用和挥霍浪费等现象的发生。审计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向群众公布审计结果,落实处理意见。负责审计的单位应当根据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提出处理意见,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通知被审计单位,并向被审计单位的全体村民公布。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