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次数:1853 作者: 区政协法制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0-03-30 |
根据区政协工作安排,法制专委深入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园区有关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园区发展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我区园区建设的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工业园区是南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我区工业园区发展的艰辛历程
1993年地改市以后,当时的现状和市委、市政府对我区的功能定位,我区属于典型的农业大区。当时的南谯区区属企业几乎为零,薄弱的工业经济均分布于各乡镇,乡镇企业是南谯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区内的个体私营企业刚刚起步。全区的财政支出每年市级补助1400万元,完全是个吃饭的财政,补贴的财政。我区功能不全,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面对艰难困境,区委、区政府破难奋进,学习和借鉴外地的发展经验,解放思想,确立了“招商立区”和“工业强区”的发展思路。1999年,举全区之财力,在腰铺建立了占地2平方公里的民营工业园。2001年,在原担子办事处兴建了占地约2平方公里的城南科技园。随着发展的需要,2003年区委、区政府因势利导,果断决策,将城南科技园和腰铺民营工业园合并,成立了“南谯区工业开发区管委会”,加强对南谯工业园区领导和协调,加快了南谯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使园区走上了健康发展轨道。2006年8月,南谯工业开发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2007年初,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多方筹措资金,在乌衣镇规划建设了占地3000多亩的乌衣园区。至此,南谯工业开发区“一区三园”的框架形成。
2、工业园区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我区经过了近10年的艰苦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先后投入了近3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道路15公里,供排水管道15公里,实现了水、电、路、下水道、路灯、通讯及土地“七通一平”。现开发区内已形成以博康注塑、凤凰实业为代表的家电配套,以春洲木业、宇能装饰为代表的建材生产,以欣隆服饰、鑫牛羽绒为代表的轻纺服装,以恒昌机械、宏达模具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以滁菊加工、志诚牧业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业,以滁州格锐矿业为代表的非金属矿深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安徽大雄农贸食品城为代表的现代商贸服务业呼之欲出。截至2009年9月底,工业开发区共引进各类企业123家,计划投资46.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5亿元,其中投资5000万元的以上企业20家,投资2000万元以上企业46家,已建成投产73家,正在建设5家。据统计,2008年园区企业已实现年产值10.3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32%。税收实现0.39亿元。今年1-9月份,园区企业产值已达8.92亿元,实现税收0.33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18.1%和22.4%。园区企业对南谯区财政的贡献率逐步显现出来。
3、加快发展工业园区的紧迫性、必要性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南谯区是个农业大区,要想实现跨越发展,光抓农业不行,必须大力发展工业,才能实现工业强区发展目标。而大力发展工业的载体和平台则是工业园区。
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集约发展、节约有限的土地资源,避免过去发展工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现象,使我区区域经济发展布局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集中有限的财力,加强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的硬环境,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效率的最大化;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便于加强领导,统一管理,更好地为入园企业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优化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节约行政成本;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区的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优势和资源优势,形成集聚优势,打造对外招商窗口,提升南谯的形象;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园区项目建设,不断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形成产业优势,使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项目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拉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的发展,引来了有用之才,扩大了就业,增加了人气,带来了更多商机,在区域内形成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繁荣了区域经济,促进了园区产业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因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南谯工业强区、工业富区的必然选择,更是振兴南谯经济的希望所在。
二、我区园区发展尚存在的一些问题
1、园区建设市、区规划不统一。区管委会编制出台的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在先,滁州市总体规划在后,两者有许多不统一的地方,使我区园区出现了发展空间和用地布局上的问题。由于工业园区建设前期的目标和定位的模糊性,“拣到篮里都是菜”造成了特色不明,规模不大,产业混杂,“低、小、散、乱”现象突出,缺乏发展后劲,使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与其他园区之间产业定位交叉,集聚效应低,加剧了园区之间项目竞争,难以形成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园区规划和产业规划布局对于未来园区发展至关重要。
2、园区承载能力不足。我区园区建设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再加上资金困难,基础设施建设缓慢、配套差,导致园区承载能力严重不足。目前,腰铺园区、城南科技园占地仅4平方公里,两园区受市规划限制已无法拓展。尤其是市里出台的“退二进三”战略对腰铺园区的影响巨大,这60家“退出”企业的补偿、安置等问题以及退往哪里,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乌衣园区规划只有1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成3.5平方公里,距离“七通一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碧桂园”等一些大项目谈成,乌衣工业园发展空间将受到限制,如何留住像碧桂园这样的大项目,又不影响其他工业项目入驻,实现两全其美,应科学决策。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影响园区发展速度和招商引资效果。因此,迅速拉开园区框架,扩大规模,提升承载能力,刻不容缓。
3、土地存量紧缺。这是目前制约园区建设和工业项目引进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我区原先没有大量的土地储备,每年仅有的一些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园区发展需要。目前腰铺、城南两园区仍有多家企业因无土地指标,未能取得土地使用权证,影响了企业的续建和扩建。随着国家新土地政策出台,用地手续报批更加规范,我区土地指标只能靠土地置换来获得,况且置换工作成本高,难度大,申报手续严格,周期长。2008年全区置换来的指标只有2000亩,照此速度,乌衣园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要用三年左右时间才能将土地指标全部拿到手。如遇到大项目,土地必将成为制约因素。规划中的园区有部分基本农田没有调走,导致招商引资项目谈了许多,签订协议后真正入园建设得比较少,严重影响园区发展进度。
4、体制机制亟待理顺。当前开发区体制性障碍,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使园区发展举步维艰,“园区的事情园区办”这一通行做法无法做到。由于我区政府功能不全,项目的规划、环评、土地使用等办证审批权都在市里,管委会只能帮办。一个项目洽谈签约后,从上报市相关部门到办好各种证件,少则半年,多则1—2年,很多部门需要往返多次,才能办完一个程序,一个项目批下来,投资者已筋疲力尽,造成企业不能及时投资见效,使投资者丧失了投资南谯的信心。
5、产业支撑乏力。我区工业园区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一些支柱产业,但总体实力较弱,带动不强。企业普遍规模小,层次较低,暂时还拿不出叫得响、优势突出的主打产业。在产业布局上缺乏有序的产业规划。在招商引资上缺乏目的性,有的“饥不择食”引来的即是客。机械、家电、模具、木业、建材等各类企业混杂,摆布混乱,各类产业单打独斗,缺乏龙头性带头企业,难以形成有关联的产业集群,后续投入和扩大生产积极性不高,产业集聚效应不强。六大产业中,在家电、机械、建材、汽车改装产值过亿只有5家,没有过10亿元企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引进带动性强的产业势在必行。
6、失地农民保障矛盾突出。工业园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大量地征用土地和拆迁房屋,矛盾纠纷多。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及住房保障问题,是园区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快园区建设,以科学发展的务实作风搭建工业强区平台
加快南谯工业园区建设是贯彻区委、区政府“工业强区战略”,实现 “三年翻一翻,五年翻两翻”,打造百亿南谯目标的重要举措。我们就以改革创新精神和科学发展的务实作风加快南谯工业园区建设,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准确定位,体现特色。园区规划要在总结前面经验基础上重新定位,体现特色,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对现有规划进行科学调整,使其品位更高,功能更全,发展空间最大,后发效应更长,把区位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
一是要将园区规划与产业规划相结合。根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我们要抓住沿海产业,特别是长三角产业转移机遇,明确工业园区产业定位,积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新区。首先,要搞好布点规划。我们要以乌衣工业园为主体,同时考虑大王、沙河、大柳、南谯办等镇办工业集中区的规划建设,打造我们的化工园、建材园、资源加工园等。其次,做强优势产业。要以我们的优势产业为支撑,如家电配套、机械加工、汽车配件、建材生产四大产业,培育它们做大做强,引进更多关联企业,形成产业集群。第三,加快专业化市场建设。要以培育专业化市场为突破口,利用我们园区交通便捷,土地、人力、运输成本低的优势,以大雄农贸食品城和农机大市场项目为带动,着力打造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承接更多的项目,在专业化、特色化上做足文章,避免同质化竞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第四,要预先谋划腰铺园区“退二进三”企业安排。这些企业是我区10年来招商引资“老本”,如果我们不制定一套优惠政策和办法,做好思想工作,这些企业就会有流走的可能。要鼓励企业自己主动升级换代,“退二进三”,既要退得出,又必须留得住。我们要坚持发展工业理念不动摇,按二产优先、兼顾三产思路,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第五,要谋划好旅游休闲经济发展。利用“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区位优势,在园区和乌衣老街发展旅游休闲经济,吸引南京客商来休闲,娱乐消费。
二是要将园区规划与政务新区规划相结合。工业园区和政务新区的规划要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形成以工业为主,商业、居住、教育、服务等共同发展,以政务新区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带动园区发展,服务园区发展,形成集聚效应。
三是审时度势,尽早做好另辟蹊径的发展规划。由于南京市打通13个过江通道,在江北投资700亿元建设江北新城。乌衣新区工业园区土地一下子“火爆”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形成的。区委、区政府要审时度势,尽早在大王办事处开辟20平方公里面积作为工业新园区,以承载一些梯度转移的工业项目。发展工业,就是在养一群会下蛋的母鸡,它可以年年月月产生税收,壮大区级财政。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促进全区一、二、三产经济和谐发展。
四是要将园区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结合。土地是项目落地的前提,是园区长远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作保证,发展园区将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加紧土地储备,总体规划面积33.5平方公里的园区预先要办理好开发利用的合法手续,便于开发利用。其次,要强化土地科学合理经营,充分利用园区土地资源,严格控制好投资密度,科学部署入园企业和基础建设项目,保证园区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对闲置土地加大收回力度;对存量土地提倡“精耕细作,立体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再者,要整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园区土地,加快非工业用地的功能转换,加大土地置换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更多用地指标,尽快缓解园区发展用地紧张矛盾,使项目落地见效。
2、加快园区基础建设,优化硬环境。道路是园区的骨架,路网建设是园区基础建设的重点,要用一、二年时间迅速将乌衣园10平方公里面积建设框架拉开,高标准进行路网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大干快上的气势,让客商引得进,留得下,使现有的项目能迅速开工建设,早见成效。力争用五年时间将园区总体规模发展到33.5平方公里。
3、强化服务职能,优化软环境。一要加强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我区项目除立项审批在区内完成,其他的审批程序均在市里,园区只是帮办,报建手续繁杂,时间周期长,所以更要积极主动,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有的企业因前期有些建设手续不完备,房产证办不了,这个问题对业主影响较大,要采取有效办法弥补有关手续,以便尽快办妥。只有以真情、真心服务,弥补效率上的不足,才能让投资者安心。我们还要继续努力积极向上争取大规划由市级批准,项目入园由园区批准政策,不做到这一点,园区的发展速度将受到很大限制。二要加大培养、引进人才力度。大开发大建设急需各类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的人才。加强培训,提高现有人才队伍整体素质,要逐步引进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将干部“活力工程”机制引进园区,在园区建设中选干部、关心使用干部、提拔干部,形成一个公平竞争,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这样园区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4、广辟融资渠道,解决资金缺口。目前工业园区建设已筹集几个亿的资金,但园区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资金缺口仍然很大。由于我区财力有限,需要创新投资方式,积极寻找投资主体,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市场运作、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形成园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一是加强与金融信贷合作。巩固和发展与省开发银行、市徽商银行、市郊联社战略伙伴关系,增加对园区建设贷款额度;把引进民营商业银行,如南京恒丰银行等作为重大举措来抓。二是加大政府投入。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的投入建设园区,加大重大项目与配套工程建设投入力度。从园区实现税收返还的份额中和园区的土地出让金中,给园区建设以更多的资金支持。三是积极开拓民间融资。发挥我区银丰担保公司的作用,扶持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吸纳民间资金修建标准厂房,解决更多的中小企业入园发展问题。按照市场规则运作,通过BT、BOT招商形式,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园区建设。
5、突出产业规划,打造特色园区。科学发展工业园区就是要充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乌衣工业园区通过科学规划、整合产业,形成自己特色,大致分为制造业、专业市场物流业、休闲经济三大板块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大雄农贸食品城、农机大市场已经启动建设,我们要认真学习借鉴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山东寿光蔬菜等专业市场的建设管理经验,把它做大做强,做成特色。以专业市场建设,迅速积聚人口,以现代服务业吸引先进制造业。同时,沙河、大王、大柳、南谯办四个工业集中区要突出产业规划搞建设。要针对园区特色积极主动对接,引进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着眼于成长性好、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项目和产业。
6、强化领导,注重协调。园区建设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我们只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迎难而上,真抓实干,才能解决存在问题。一要拿出力量,积极主动宣传,用百跑不厌的精神来获得市政府及部门支持,争取下放或简化审批权限。二要从规划、建设、土地、环保等单位抽调人员,专门为项目办理相关手续,提高工作效率。三要解决园区拆迁、征地等问题,有必要对园区和乌衣镇领导力量进行必要的整合,减少矛盾,促进发展。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滁州南谯区委员会 ICP备案号:皖ICP备05011534号
地址:滁州市双拥东路125号 邮编:239000 电话:0550-3111061 传真:0550-3116137
技术支持:商网信息